香港商报:探寻香港茶餐厅文化,从早到晚的美食之旅
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年,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报纸,主要报道香港、澳门及海峡两岸,关注环球财经动态。
茶餐厅
你早餐吃什么?你午餐吃什么?你晚餐吃什么?
这三个问题每天都困扰着工人。
对于香港人来说,去茶餐厅可以免去这些烦恼,从早市到宵夜,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。
“三点刚过,先喝茶吧!”
作为热门网络梗,马来西亚大叔用粤语敬茶的画面,真实反映了香港人的生活。
早年,香港中环“三线”工人(木匠、油漆匠、泥水匠)经常在户外工作,日晒雨淋,他们一般在下午3点15分至3点45分之间到茶餐厅吃盘饭、喝奶茶、吃菠萝包,以补充体力、补充能量。
“三点三刻,茶饭不忘”这句俗语就是由此而来。
内地人习惯喝早茶,香港人则更喜欢喝下午茶。
香港著名作家舒湘成曾重现昔日下午茶的热闹场面:“一天下午,我路过北角,在一家中型茶餐厅点了一碗汤面和一杯咖啡。这时,几间包厢、几张桌子的空位,转眼间就被一大群顾客占满了……有的顾客光着膀子坐下来。我一看表才知道:建造业的时间是三点半——下午茶时间。”
张爱玲也写过和朋友逛街后在咖啡馆喝下午茶的情景,“每人一块奶油蛋糕,外加一份奶油;一杯加奶油的热巧克力,外加一份奶油。”
如果说“三点喝茶”是一种生活态度,那么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茶餐厅则是香港人的美好情调。
香港电影里的缠绵悱恻茶餐厅群
茶餐厅作为香港最具本土特色的餐饮场所,备受港剧青睐,几乎每一部经典港剧、电影里都能看到茶餐厅的身影。
最近播出的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充满香港风味,香港茶餐厅氛围十足,镜头所过之处,都是浓郁的港式美食,让人垂涎欲滴。
香港电影最著名的拍摄地莫过于金翅雀餐厅,王家卫似乎对金翅雀情有独钟,从他编剧的电影《最后的胜利》开始,他导演的电影《花样年华》、《2046》都以金翅雀餐厅为背景。
奶茶、鸳鸯、菠萝包……这些在电影或TVB剧中经常出现的名字,都是港式茶餐厅的经典美食。
香港人爱喝奶茶,奶茶也是每一家茶餐厅的“灵魂”。
《谈情说案》中,尖嘴利舌的杨怡为林峰调配了一杯充满浓浓爱意的鸳鸯奶茶,林峰对于鸳鸯味道的形容十分贴切,“有点像咖啡,又有点像茶”。
经典电影《东邪西毒》里,阿来和艾莲在茶餐厅里一杯杯奶茶的香气中相遇、相识、相恋。
还记得热播电视剧《溏心风暴3》中郑八泡制的著名奶茶吗?还有《使徒行者》中欢喜哥拿着一袋糖水去找丁洁三个妈妈的场景吗?
茶餐厅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可不止奶茶。
《一泡爱情》中,男女主角在茶餐厅吃菠萝包时再次相遇。
周星驰的电影《食神》中让人最不能忘记的就是“伤心饭”。
《桃李满天下》对于茶餐厅里的清蒸桂鱼、白菜有着自己的执念和讲究。
《无间道》里的何尚胜经历了一系列危险的事件,但茶餐厅里的一碗馄饨面足以让他平静下来。
粤语歌曲也体现出香港人对茶餐厅的独特感情。
《我爱茶餐厅》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:
“你看上去有点草根,但很优雅……我喜欢你朴实无华的性格,会让顾客感觉像在家一样开心和满意。黄油面包搭配百年陈年浓茶,让你疲惫的身体变得无比舒畅。”
无论是奶茶、牛油包还是“伤心饭”,这些独具特色的“香港味道”传递着共同的情感。
茶餐厅点菜的“秘诀”
对于喜欢港剧的人来说,茶餐厅里常用的“暗语”并不陌生。
“最好的一餐,面包油腻且边缘飞散,鸡蛋没煮熟,茶也没了!”“哦不,牛奶也没了。”......
当你初次遇到这一场景时,难免会感到茫然和困惑。
其实面包的“飞边”就是去掉面包干硬的边缘,如果说是“煎”,就是面包里没有加黄油。而“飞沙带走奶”就是咖啡里没有(白沙)糖和奶,说白了就是黑咖啡,也就是素咖啡。“茶带走”是针对奶茶的,不用白砂糖和淡奶,而是用炼乳代替,这样奶茶的口感更加醇厚。后来“咖啡带走”和“鸭子带走”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。“翻蛋”其实就是把鸡蛋“翻面”煎,两面都煎。
如果要点一杯热咖啡,就说“一杯王姐”。香港歌星汪明轩凭借《热咖啡》一曲红遍香港,“王姐”也成了茶餐厅形象的“暗号”。
为了跟上快节奏的生活,香港人非常讲究“效率”,茶餐厅点餐的“暗语”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、提高效率。
从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香港电影总是喜欢带人去茶餐厅,茶餐厅就是香港的缩影。
香港的茶餐厅随处可见,据不完全统计,香港每条街上至少有10家茶餐厅。
尤其在弥敦道、旺角等热门地点,每隔三五家店就会出现一家。
香港享有“美食天堂”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,就连人气颇高的茶餐厅,在出品的人气美食上也下了不少功夫。
在茶餐厅里,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地道美食一应俱全,西式的火腿煎蛋、法式吐司、咖啡等,中式的粥、米饭、鸡蛋面等,从早市到夜宵,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。
茶餐厅的前世今生
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茶餐厅,又称茶记,是粤菜与西方文化的融合,融合了过去港式冰屋、酒店、西餐厅的饮食文化,成为香港独特的饮食文化,也是人们想到香港时很容易想到的重要场景。
茶餐厅的前身是冰室(又称“冰房”)。
早期香港人若想吃西餐,必须到西餐厅(又称“西楼”或“食堂”),但由于收费昂贵,不被人们所接受。
于是,冰屋开始出现,为普通民众提供一些廉价的“伪西餐”。
Mido 餐厅,1950 年开业
永祥冰舍,始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
香港的夏天非常炎热潮湿,很多去冰屋的人都会喝冷饮,吃冰淇淋、沙冰等,在房间内旋转的吊扇下喝,以保持凉爽。因此人们把这种店称为“冰屋”。
在香港,储存冷冻食品,冰块是不可或缺的。1840年代,香港没有制冰技术,冰块必须由波士顿的“冰王”弗雷德里克·都铎用大船从北美进口,储存在香港的冰库中。不过,从北美运冰的历史较短,1850年就停止了。
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香港开始接收来自中国北方的冰块。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,嘟嘟冰公司恢复向香港运送冰块,并建造了第二个冷藏仓库。
如今,这里被称为“雪厂街”,位于香港金融及零售业中心中环。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冰屋是香港最受欢迎的地方,在香港随处可见。数十年来,冰屋一直是香港人避暑的好去处。
那时的冰屋不仅提供港式红冰豆等冷饮,也有价格实惠的广式西餐,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早期的冰淇淋店只有小吃牌照,没有餐厅牌照,所以只能提供奶茶、咖啡,以及简单的西式糕点。
后来,随着冰馆越来越多,竞争也愈发激烈,冰馆只能增加菜品来增加竞争力,这才逐渐和“西餐厅”混在一起,演变成现在的“茶餐厅”,既有中式炒菜,也有西餐。
兰芳园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茶餐厅之一,于1952年开业。
港人“小饭堂”在内地生根发芽
香港专栏作家马家辉说,茶餐厅“既不是中式的,也不是西式的,又兼具中式和西式……它囊括了碗筷刀叉之间的世界,是全球化的具体而微观的符号”。
茶餐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,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,如今港式茶餐厅已遍布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全国很多城市。
外销后,茶餐厅又分为本土(港式)茶餐厅与粤式(港式)茶餐厅,无论哪一类型茶餐厅,因其融合美食特色,加上“平价西餐”的潮流标签,备受追捧。
从兴起时的“一桌难求”,到如今几乎成为食客们的“食堂”,茶餐厅在大陆越来越普遍。
对于内地观众来说,让港式茶餐厅美食走进大众视野的,是电影电视。《爱难忘》让“薄仔糕”火了起来,《湾仔之夜》让“漏奶华”再度火了起来,而最近热播的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也唤醒了观众对港式美食的回忆。
如今,茶餐厅已不单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更是我们印象里最有香港“风味”的地方。